西子湖畔,煙雨凄迷,薄命紅顏,千古風(fēng)流化凈土。
羅浮山麓,仙嵐繚繞,多情公子,百世知音吊芳魂。
泗洲古塔鐘鼓不絕,惠州西湖泉聲嗚咽,一方寂寞的荒冢,掩蓋在蕭蕭蘆荻之中。羅浮殘月,數(shù)聲越笛,浮光躍金的湖水,輕柔地?fù)嵛恐鵁煃u柳汀。此處,便是朝云的長眠之地。這位出淤泥而不染的西湖歌伎,為相濡以沫的愛情,追隨摯愛的知己,來到了尚為蠻荒的惠州,來到了悶熱潮濕的異土。三年后終遭時之疫,遘病而亡。
如果不是蘇軾親撰的墓碑與墓志銘,誰也不會想到,小小的土丘之下,所葬的竟是一位琴棋書畫俱精、蜚聲文壇的絕代佳人。自古紅顏多薄命,王朝云去世之時,年方34歲。圓形的墓堆上,砌滿了青磚,由于年代久遠(yuǎn),磚上的青苔殘骸早已將墓的基色化為黑褐色,顯得清寂而又肅穆,沒有一絲的浮華,沒有一絲的妄作。墓碑的正面鐫刻著“蘇文忠公侍妾王氏朝云之墓”,墓邊兩旁分別為朝云的墓志銘以及碑圖,皆為蘇軾泣血之作。
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在朝云墓前的六合亭上,刻著這么一幅充滿梵理佛義的對聯(lián),為據(jù)朝云遺言所作,當(dāng)為何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朝云墓后,便是東坡祠,陳列著蘇軾與朝云的點點滴滴,從琴棋書畫,再到賦詞配樂,蘇軾與朝云天作之合,互為知音。王朝云也讓蘇軾這位流放者,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感受到了知音的力量。
在中國,流放無疑是對文人最大的精神懲罰,他們可以“居陋巷而不改其樂”,對遷謫卻始終諱莫如深,多少文人都是在流放中郁郁而終,飲恨一生。嶺南,在中原士子心中,無疑是極悲的流放之所。相傳此地瘴氣彌漫,蟲豸橫行,對文人而言,簡直是活生生的人間地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lán)關(guān)馬不前。
知汝遠(yuǎn)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這首《左遷至藍(lán)關(guān)示侄孫湘》便是唐朝著名詩人韓愈當(dāng)年在流放廣東潮州途中所作,其悲憤、愁苦、迷茫、絕望,可見一斑。
蘇軾,這位顛沛流離的流放者,從黃州、汝州、潁州,再到惠州,乃至之后的儋州,他始終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煽v然落魄失意,縱然虎落平陽,他內(nèi)心深處,始終保留著文人特有的情懷,一種不被人理解的守候,一種不為人知的堅忍。為了能重振朝綱,為了能報效社稷,為了能匡扶國祚,哪怕被流放天涯海角,心中那份執(zhí)著也從未中斷。“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哪個男人,不想在有生之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勒石燕然,贏得身前身后名。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被當(dāng)權(quán)者冷落的蘇軾一度心灰意冷,寄情于山水,渴望能脫離俗世。可是,他終究沒能忘記自己肩上所擔(dān)負(fù)的使命,即使在他的山水詩詞中,流露出的也是溢滿悲愴,也是“空余門前三千客,辜負(fù)胸中百萬兵”的一聲嘆息。
此時,此刻,只有王朝云,不離不棄地長伴左右,與之分憂,為他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學(xué)習(xí)、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紅袖添香,使得蘇軾在惠州的文學(xué)成就達(dá)到了人生巔峰狀態(tài),成就了蘇軾,更成就了中國詩詞。憑她的才華與姿色,她完全可以棄蘇軾而去,選擇另外一種生活,在西子湖畔歌舞升平中享受榮華,在觥籌交錯間放縱自我??墒牵@位癡情女子選擇的卻是一條無悔路,也成為一條義無反顧的絕路。
患難與共的愛情,彪炳青史的絕戀,臨終之時,她輕吟著《金剛經(jīng)》四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她仿若已參透生死,悟徹佛法,在蘇軾的淚水中,駕鶴西去?;蛟S,能得遇知己,對其而言,此生已無憾。
舉案齊眉,相敬如賓,高山流水,伯牙子期,或許贊之毫不為過,根據(jù)其生前遺愿,“朝云葬豐湖上棲禪寺松林中。前瞻大圣塔,日聞鐘梵。墓得如此,不負(fù)其宿性。”她選擇了長眠在惠州西子湖畔,這里沒有杭州西湖的旖旎秀麗,沒有鶯飛燕舞的春曉蘇堤,沒有煙雨江南的十里飛絮,沒有錢塘河畔的槳聲燈影。這里,留下了三年攜手游歷的甜蜜足跡,即便在泥土中,冥冥中也能聆聽泗洲塔的暮鼓晨鐘,也能夢到和心愛的人一起吟風(fēng)詠月,揮灑豪情,或為悲嘆,或為耿烈。人生如斯,夫復(fù)何求!
王朝云離世之后,蘇軾悲痛萬分,在其哀婉凄切的悼文中,他這么寫道:
“東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錢塘人。敏而好義,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紹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豐湖之上,棲禪山東南。生子遯,未期而夭。蓋嘗從比丘尼義沖學(xué)佛法。亦麤識大意。且死誦金剛經(jīng)四句偈以絕。銘曰:浮屠是瞻,伽籃是依,如汝宿心,惟佛止歸。”
他沒有用太多華麗的辭藻,沒有寫給王弗那樣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古詞句,他只是用了十六字的偈,字字如金,滴滴泣血,思之傷情切,念之?dāng)嗳四c。
據(jù)說,葬后三日,風(fēng)雨交加,當(dāng)蘇軾再次來到墓前的時候,只見墓旁有五個大腳印,仿若朝云顯靈。于是他在《惠州薦朝云疏》中寫道:
“方負(fù)浼瀆精藍(lán)之愆,又虞驚觸神祇之罪。而既葬三日,風(fēng)雨之余,靈跡五蹤,道路皆見。是知佛慈之廣大,不擇眾生之細(xì)微。敢薦丹誠,躬修法會。伏愿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法界。湖山安吉,墳?zāi)褂缊?。接引亡魂,早生凈土。不論幽顯,凡在見聞。俱證無上之菩提,永脫三界之火宅。”
朝云死后,蘇東坡未能與之久相伴,旋而遷謫海南儋州,五年后,郁郁而終,葬于河南郟縣,與朝云墓相隔六千里,自是一大憾事。
“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卿”。這是蘇軾痛徹心扉的挽聯(lián)。
而朝云墓旁,漢白玉雕像溫淑端莊,秋水含淚,她的目光,遙遙地遠(yuǎn)眺著北方,仿佛在凝望蘇軾長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