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八嶺的青翠,墨江河的清澈,花山平湖的靈動……大地的靈秀滋潤著始興,她的青山碧水當是這一絕美畫卷上真正溫潤清雅的璞玉,造化鐘靈,風物豐瞻 ;山林逸興,氣息長新,不愧為全國“最美小城”。始興,這座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古城,不僅風土人情、自然景色獨具風貌,更讓人夢游迂回、而又流連忘返的是,迄今留存完好的那一座座氣勢雄偉的圍樓。這些圍樓,在始興縣各村落和自然山水間,點綴呈現(xiàn),令人魂牽夢縈;這些圍樓,不但成為了人們穿越時空、感悟人生的一條思維線,而且更凝聚著沉重的歷史記憶,和無不彰顯出始興客家先人們的睿智與大氣。
“有村必有圍,冇圍唔成村”這一始興俚語,從廣東韶關(guān)市沿323線國道往東45分鐘車程;抑或從韶關(guān)經(jīng)大塘過小坑水庫也僅60多分鐘車程,一進入始興境內(nèi),就能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
公路兩旁,目光所及的村落,都有那么一座兩座,或青磚、或河石、或泥墻構(gòu)筑而成的獨特的碉堡式古圍。從有著500多年飽經(jīng)風霜、滿目瘡痍的都亨廖屋石頭城里的“泥土圍”,到獨具客家風情的東湖坪民俗村中的“永成保障”圍,再到壯麗恢宏、風韻猶存的隘子鎮(zhèn)滿堂村的“滿堂客家大圍”。始興圍樓既有其相通的共性,又有其超脫的個性。在圍樓的建筑設計上,既有中國傳統(tǒng)的五行風水內(nèi)涵,又有樸素的人文思想和嶺南客家建筑的元素。從舊時風水上來看,有的圍樓為了避諱,或防止對其附近周圍的民宅形成不利沖煞,便在圍樓的設計上,把圍樓的墻角,修砌成流暢的圓弧來防沖煞;更多的圍樓,則在四面墻的頂端瓦檐下,砌筑出排排鋒芒的棱角來化兇避邪。這些唯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在當時也許能滿足人們的一些內(nèi)心愿望?,F(xiàn)在看來,除能給圍樓帶來些裝飾點綴的作用外,并沒多大實際意義。但從始興圍樓的總體來看,其建筑目的不外乎就是抵御兵匪、防范盜賊。而在另一層面上來探索,亦有這種心態(tài),似乎從前的大戶人家,一旦富裕了,手頭上有些銀兩,就想過“一犁煙雨,半榻圖書”的世外桃源生活,從而不惜斥資建樓蓋房,來彰顯自身富甲一方的霸氣。不管怎么想,也不理怎樣看,始興先人們在建造圍樓的初衷和整體結(jié)構(gòu)上,首先從軍事角度上考慮,即要牢不可破,人在其內(nèi)又能維持生存;其次在選址的方位和圍樓的修飾上,不但要符合風水學上的“形”,而且還要展現(xiàn)出其圍樓所依附的“勢”。據(jù)調(diào)查統(tǒng)計,始興縣境內(nèi)共有圍樓500多座,現(xiàn)保存完好的就有249座,這些圍樓大都建造于明、清兩朝年間,亦有一部分建于民國時期。雖然這些滄桑的古圍,有很多顯得斑禿,早已失去了令人欽羨的奢華,但是,只要古圍的墻體依舊鑲嵌著淡黃的泥土、斑斕的河石、露硝的青磚,它那渾然天成的美,依然讓人感嘆、耐人咀嚼。
悠悠始興古縣,滲透出歷史的厚重,愈發(fā)深沉的記憶,翻過嶄新的一頁,帶去的只是時光,而帶不走的是那圍樓里的故事。歷史文化的魅力,吸引著人們?nèi)ネ崎_那扇塵封已久的大門,帶著人們重溫那逝去的歷史,追尋那夢幻般的故事,感知那圍樓深邃的意蘊。
始興縣太平鎮(zhèn)東湖坪的“永成保障”大圍,便是始興眾多圍樓的一個縮影?!坝莱杀U稀贝髧湓陔x始興縣城還不到3公里的323線國道旁,其建筑風格和建筑規(guī)模與始興境內(nèi)多數(shù)的圍樓大致相同。圍樓屬子午向,即坐北向南,樓高11.3米,共4層,墻體頂端四周用青磚砌為棱角,飄墻出檐;整座圍樓面闊19.12米,進深20米,底層外墻厚1.3米,平面呈正方形,圍樓用青磚釘角,河石砌墻;整座圍樓給人一種四平八穩(wěn)、牢不可破的感覺;圍樓的四面墻壁上,每層都設有一排內(nèi)大外小的槍眼,這些槍眼,再配上頂層四角用青磚砌筑而成、略微飄出的瞭望塔,以及瞭望塔上那小小的十字瞭望口,更顯整座圍樓防御功能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也就是當年建筑圍樓的初衷。
踏著鵝卵石鋪就的小道,迎面而來的是淳樸的鄉(xiāng)土氣息,穿越三扇莊重而又精美的貞節(jié)牌坊,駐足于“永成保障”圍樓前,遙望對面塔崗嶺上的“回文瀾”寶塔,再看眼前這氣勢磅礴、顏色沉重的“永成保障”大圍,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油然而生。此圍樓建造于清朝光緒年間,由曾氏鏡川兄弟叔姪所造。通過厚墩墩的圍門,踏入圍樓,一縷明睸而柔和的陽光,從60平方米的長形天井上傾瀉而下。天井下,有一口青磚砌就的水井,望著那水井邊沿濕漉漉的,就足以令人頓感渾身涼快清爽。環(huán)視整座圍樓,數(shù)了數(shù)有48間廳房。聽老年人說:此類圍樓不僅可以居住和囤積財物,更為重要的是防范匪賊,因在那個時期,經(jīng)常有“潖江賊”(清遠潖江口的盜賊)竄到始興,進村搶劫。為了防御盜賊,有錢人家便建筑起圍樓。在砌筑墻體上,一般都是一米多厚以上的雙層夾墻,中間填滿河沙,如遇盜賊兵匪挖墻進攻時,夾墻里的河沙會源源不斷地傾流而下,阻擋著盜賊兵匪們挖墻。老年人還說,圍樓門楣上的那“永成保障”這四個蒼勁飽滿而又意義深遠的大字,還是清朝當時的湖廣總督、后來成為了軍機大臣的張之洞親筆所題。
同樣是圍樓,也同樣是在始興縣境內(nèi),隘子鎮(zhèn)滿堂村的“滿堂客家大圍”,卻以它獨特的建筑理念和建筑風格,求同存異、精美大氣,使得整座圍樓的布局,形成了濃厚的客家民俗藝術(shù)氛圍,并具有震撼人心的氣勢魄力,極為壯麗恢宏。倘若站在高處而遠觀,更加尤為顯赫。
“滿堂客家大圍”總占地面積有2.3萬多平方米,坐向為坐北偏西、向南偏東;整座大圍背靠青山,傍依小河。該大圍由當時該村的官乾榮所建,主體“中心圍”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春(公元1833年春),到道光十四年冬(公元1836年冬)中心圍建成竣工,用工將近四年時間。中心圍兩側(cè)的“上新圍”和“下新圍”的建造,聽當?shù)乩夏耆酥v,由于其坐北偏西、向南偏東(此坐向的房屋,在舊時風水上稱為西四宅中的乾宅)的宅向,與圍主官乾榮的命卦犯沖煞,不利動工,故等在其五年后,“上新圍”和“下新圍”才相繼開工建造,使得整座大圍全部工程在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才得以完全建成,前后整整耗時了28個年頭。整座圍樓由青磚、河石、瓦木等構(gòu)筑,并由三個單元組合而成,俯瞰呈“屋包圍、圍包屋”的“回”字形格局,圍樓面闊178.8米,進深83.4米,樓層由二層和五層不同的規(guī)格組成,最高的建筑體達16.6米。為了達到抵御盜匪,使盜匪望而生畏,圍樓三個建筑單元各四個角,共建有12座觀望樓。
出了始興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尚未進入隘子鎮(zhèn),一路上透過車窗都依稀可見有圍樓閃現(xiàn),那古建筑所特有的瓦檐飛腳,流暢的硬山弧線,水墨畫般的墻體,古樸渾厚的色彩,在青山和田野絨絨綠意的襯托下,像夏日清涼的微風,吹走了久居城市而染上的焦慮和浮躁。打開車窗,陣陣清風撲面而來,沁人心脾,讓人忘卻了心頭上的一切煩惱。
在路途中,同車而行、滿腹經(jīng)綸的吳教授一路說,以前去過一趟看“滿堂客家大圍”,記得初時一看到就令人驚嘆不己,別說大圍內(nèi)有規(guī)模龐大的七百多間房,以及那地上窗上隨處可見的精美圖案,單看它整座大圍的建筑理念和建造風格,就讓人感到它所蘊含的智慧深不可測。吳教授原是某學院的一位教授,前些年退休后,他喜歡外出旅游,考察地方上的民居民宅和民間習俗,只不過如今退休后沒有了項目基金,出行全都自己掏腰包。他也常戲笑自己好像成了從前的風水先生,毎到一處地方考察,都喜歡從風水的角度去審視。他說以前人們受科學知識的局限性、以及對大自然的神秘感,導致風水這一學問,帶有很濃厚的迷信色彩。其實風水是一門包羅萬千的學科,它不僅包含地理地質(zhì)、生態(tài)環(huán)境等自然科學和建筑規(guī)劃、建筑設計、建筑工藝等,而且還涉足人類的道德倫理和風俗民情以及心理學等等。
閑聊之間,不知不覺就已到了隘子鎮(zhèn)滿堂村。下得車來,但見一座樣貌渾厚且古色古香的青磚大圍樓,呈現(xiàn)在青山綠水的懷抱之中,這里質(zhì)樸、寧靜、安逸,山水和諧與共,濃郁的鄉(xiāng)村氛圍令人迷醉。滿堂客家大圍,它那有規(guī)有矩的布局和獨特的建筑風格,雖說不如故宮紫禁城,也不似蘇州杭州,但它確實能配得上“嶺南第一大圍”這一稱譽,難怪在一九九二年秋,時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的葉選平都肯揮毫提筆,親自題寫“滿堂客家大圍”這一匾額,來肯定其大圍的價值所在。
腳在細數(shù)小道上的河卵石,心跟著河卵石鋪設的圖案在馳騁,目光癡情地舔吻墻壁上每一塊稍有帶硝的青磚。村中一老人家說,過道上的毎一塊河卵石,墻壁上的毎一塊青磚,在建造時都經(jīng)過打磨拋光。有一次,一個打磨工為了多賺取幾個錢,他一天打磨了五塊磚,比平日多磨了兩塊,沒想到第二天就被房東官乾榮的管家監(jiān)工給打發(fā)回家。由此可想而知,當時對建圍其精細的苛求程度。在所砌其墻的粘合物上,也極其考究,不但用石灰攪拌河沙,同時也按比例摻入糯米漿和蛋清來增強其粘貼性。老人家還說,當年在建圍樓時的前后,圍主官乾榮還請來翁源新江的風水先生何廣蓮、以及江西茅山的趙道長、最后還請過江西興國縣風水大師廖炳子的弟子等人,前來滿堂勘察指點,才敲定在此興建并最終把圍樓建造完工。也有當?shù)厝酥v,以前經(jīng)常聽長輩們口口相傳,在大圍即將建造完工時,即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四月,石達開、翟火姑曾率數(shù)萬名“紅頭賊”(太平天國兵)由翁源壩子,在進入清化(司前、隘子兩地的統(tǒng)稱)經(jīng)過滿堂時,為了減輕行裝,便于行軍速度的加快,曾把三萬多兩金銀和一批珠寶字畫,藏在于滿堂大圍……還有很多關(guān)于滿堂大圍的傳說,現(xiàn)在都無法驗證,只有走近大圍里,才能感知這已物化的祖先文化,和尋找到那傳說中的故事。
整座大圍的左中右(上新圍、中心圍、下新圍)這三個單元,都嚴格遵循儒家觀念和舊時風水的理念進行規(guī)劃建造。中心圍略高居中,里外一共有三層,外層是護衛(wèi)主圍的傍屋;通過正門進入大圍,兩側(cè)各有迎客花廳一間,分為男左女右;迎客花廳兩旁一字排開的平房,屬家傭的住房;占地面積有上千平方米的前庭院,地面上全用打磨過的鵝卵石鋪設成各種吉祥的圖案,庭院東側(cè)有一口水井,稍遠處有棵柚子樹,另一邊則有一棵芙蓉花樹,寓意為大吉(桔)大利(麗)。后庭院較前庭院小,北面建有一排半月弧形的“壯丁”平房,東西兩側(cè)分別種有赤色花和白色花的桂花樹,稱為金桂、銀桂,寓為“金山銀山用不完”。 中心圍兩邊的上、下新圍緊連其左右,主從有序,嚴謹對稱。大圍內(nèi)總共設有9個大廳,12個院落,4口水井,28個天井,17個議事廳,6個祠堂,大小房間777間;走廊、門框、窗戶、臺階、廊檐、井沿、以及家具等,處處都顯精心雕琢的呈祥紋飾圖案;在中心圍北面的空地上,用河卵石鋪設了一個大大的天地陰陽太極圖,即體現(xiàn)出儒家講求的穩(wěn)重和含蓄,更體現(xiàn)了天地人合一的自然和諧。
走出大圍,登上馬尾獅山的高處俯瞰,整座大圍頂端呈五點突出,寓意為“五子登科”;而整座大圍的外形,則似一艘巨船,漂浮在山水之間,更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氣質(zhì)。同行的吳教授說,祖先們在建宅上,除帶有迷信色彩外,更重視周圍的地理風貌、方位坐向、山脈河流、日照風向。清代風水大師姚延鑾在他所著的《陽宅集成》里,就特別強調(diào)“陽宅應須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fā),水須圍抱作環(huán)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guān)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憋L水大師姚延鑾在書中雖然摻雜了風水上所要求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但他更強調(diào)了要真正地利用大自然,使人與建筑適宜于自然,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營造出了一個天地人合一的和諧環(huán)境。依從前的風水角度上來講,滿堂客家大圍的“形”,在于凸現(xiàn)了中間部位,再營造兩旁的“上、下新圍”,形成“左青龍、右白虎”之態(tài),“形”也始終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從左邊的“下新圍”開始,穿過中間略高的“中心圍”,再進入右邊的“上新圍”,而又在這條中軸線的兩側(cè)和前后,更為別具匠心,注重現(xiàn)實來“駐遠勢而以環(huán)形”“形乘勢來、形以勢得”,從而得到點面和諧的藝術(shù)效果,給人造就出一種穩(wěn)重而和諧的氣氛。吳教授指著前面遠處的七道山說,從前風水上說的前“朱雀”、后“玄武”也就體現(xiàn)在這里。前面遠處連綿起伏的青山,和那開闊的田園,以及那曲徑流淌的黃水河與石下水,兩水交合聚氣,使人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而大圍背枕這馬尾獅山,又使之更得天然之勢,自然山坡成為了大圍后的“玄武”,這樣就營造了整座大圍都融入在天地人合一的大“勢”上,并襯墊烘托出了大圍有城堡之壯的“形”,從而獲得了在遠觀上宜人得體的空間藝術(shù)效果。如此氣勢恢宏卻又精致無比的大圍,洋溢著既雄健蒼勁,又堂皇俊秀的氣息,派生出無邊無際的夢幻感,著實令人神往。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被國務院正式授予“滿堂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就在情理之中。
至于中心圍背后北面的那一排“壯丁”平房,為何要建造成半月弧形?同行而來的吳教授這次重來,還是不得其解。不管從地理、環(huán)境、軍事上,還是在人文和信仰等方面去考慮,他都尚沒找到合符邏輯的答案。
“滿堂客家大圍”,期待著有更多的學者專家,抑或社會上的有識之士,能進一步更深層次地探索和研究,使這已經(jīng)物化的民俗歷史文化得以催生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