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樓尋夢(散文)
提起圍樓,世人往往會首先想到福建永定土圍樓。其實,在中國南粵大地有個彈丸小縣,竟有古代圍樓500多座,它們藏在深山中,挺立在鄉(xiāng)道旁,統(tǒng)轄著村村寨寨,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堪稱世界奇觀!
這個小縣名叫始興縣,地處廣東省北部山區(qū)。古代,始興人為什么要大興土木構(gòu)筑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圍樓呢?
這要先說說始興的歷史。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紛爭四起,遍地狼煙,一場場慘烈的大戰(zhàn)之后,僅剩下魏、蜀、吳三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當時,始興屬吳國管轄。吳永安六年,即公元263年,吳設(shè)置了始興縣。
古人為何取名始興縣呢?原來,始興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是一塊風水絕佳之地,故以“此地興旺,周而復(fù)始”而命縣名??v觀始興,四面環(huán)山,河流縱橫,環(huán)境優(yōu)越,歷來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素有“粵北糧倉”之稱。古代,始興又是南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沖,為兵家必爭之地。
清朝末年至民國初期,社會動蕩,盜賊四起,兵禍連綿。特別是十九世紀中葉,滿清政府內(nèi)外交困日落西山,1851年,廣西金田村爆發(fā)了太平天國起義,聲勢浩大,席卷大半個中國。太平軍所到之處攻城掠地,引兵向豪強鄉(xiāng)坤借糧。
在這種動蕩不安的社會里,始興境內(nèi)的鄉(xiāng)紳族長決定興建一種類似碉堡的四方圍樓,用以抵御兵匪盜賊,于是,始興所有的村村寨寨皆舉全村之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興土木,興建圍樓,形成了“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的奇特景象。
一、永成圍樓
太平鎮(zhèn)東胡坪永成圍樓是始興縣境內(nèi)保護完好的一座圍樓,穿過數(shù)道高大的牌坊和鵝卵石鋪成的石階路,我來到圍樓前,仰視圍樓,只見墻壁上遍布瞭望孔和射擊孔,圍樓四角之頂建有四個突出墻體的角樓。在角樓里可以察看圍樓四周情況,若有敵人來犯,可用槍箭還擊,再看圍樓大門正上方,刻有張之洞手書的“永成保障”門匾,令人矚目。
始興圍樓門匾頗有講究,選用紅砂巖石或青花石鑿成,或陽刻,或陰刻,鑲嵌在圍樓大門之上。小小門匾,寓意深刻,它寄托了一種美好的愿望,反映了客家人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東湖坪地處偏僻之鄉(xiāng),與京城相隔數(shù)千里,誰那么神通廣大,討得張之洞的手書呢?張之洞是大清權(quán)貴,權(quán)傾朝野,是晚清四大重臣(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之一。據(jù)說,有位叫曾履和的東湖坪人在京任官,他與張之洞交厚,向張之洞討一幅墨寶。張之洞見曾履和頗得皇帝賞識,順水推舟,便送了這幅“永成保障”給曾履和。曾履和大喜不已,令匠人刻好字體,把它鑲嵌在門楣之上,以示榮耀。
這四個字非常珍貴,簡直成了鎮(zhèn)樓之寶。我想,永成圍樓蜚聲在外,一者得益于其精巧的建筑,二者歸功于張之洞的題詞,他的書法是一張燙金的名片,無形中擴大了永成圍樓的知名度。
圍樓之內(nèi)左右兩旁都設(shè)有上下樓梯,據(jù)說,這左右兩邊的樓梯大有講究,左邊的樓梯為“步步高升”之意,而右邊的樓梯則是“衣錦還鄉(xiāng)”之意。
永成圍樓高四層,每層12間廳房,全樓共有48間廳房,可謂家大業(yè)大人丁興旺,圍樓的房間里擺放著許多古物民用之物,儼然成為一處民俗博物館。行走在永成圍樓之中,凝視著那些古色古香的歷史風物,仿佛淌過了歷史的長河,猶如走進了晚清和民國初年的歲月……
十多年前,電視劇《圍樓里的女人》在永成圍樓拍攝,并在全國各地熱播。該劇以客家人的生活為背景,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初期一群寡婦被困在圍樓里以保持最后的名節(jié)。她們與青燈為伴,過著孤苦屈辱的生活。當如狼似虎的日軍闖進圍樓時,她們勇敢地抗擊著日軍,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在圍樓附近的一間民居里,有一道墻壁很特別,墻壁上附有山川地形圖,條條線線,密密麻麻,交錯縱橫,這就是充滿神奇色彩的東湖坪圍樓藏寶圖。
傳說太平天國天京事敗后,曾國藩、曾國荃兩兄弟意外獲得了太平軍的寶藏,他們不愿把寶藏上繳清政府,便據(jù)為己有。他們把其中的一份寶藏運至東湖坪一帶私藏起來。那道墻壁中地形圖已隱隱約約標注了寶藏的地址,可惜的是,百十年來,無人參透出地圖上的奧秘,寶藏始終沒有被發(fā)現(xiàn)。倘若你自信天賦異稟,絕頂聰明,不妨來此藏寶圖前,親手打開驚世的秘密,或許一不小心,你便可以一躍成為一位大富翁,擁有一筆巨大的財富!
二、隘子客家大圍
隘子鎮(zhèn)雖地處始興邊陲,但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唐朝年間,隘子誕生了一個光耀千古的詩人宰相,他的名字叫張九齡。張九齡自幼聰慧才情過人,素有賢才和風度之美譽?!昂I仙髟拢煅墓泊藭r”,這是張九齡最負盛名的詩篇。因為挾有這首魅力四射的名詩,歷代文人騷客在這位先賢的面前不得不俯首拜服。
隘子因為一代詩人宰相而名動天下,同樣,隘子因為擁有客家大圍而名聞遐邇。當年,原廣東省省長葉選平游歷隘子客家大圍樓之后,欣然揮筆題寫了“滿堂客家大圍”六個大字。
隘子客家大圍興建于清朝1833年,至1860年方始完工,前后歷時二十八年。圍樓由上、中、下圍樓組成,中間圍樓高十六點九米,旁邊兩座圍樓稍矮,拱衛(wèi)中間圍樓。在青山腳下,隘子客家圍樓顯得氣勢非凡蔚為壯觀。
隘子客家大圍樓設(shè)計精巧、做工精細、用料講究、匠心獨用。圍樓內(nèi)共有777間房,可見當時圍主官乾榮財大氣粗富得流油。若干年前,有個日本游客游完客家大圍樓時,無限感慨地說:“與其說這是一座圍樓,不如說這是一座城市!”
關(guān)于這座神秘的客家大圍樓,自然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和故事。
上百年前,建造這座圍樓的主人叫官乾榮,他的父親叫官興祖,母親叫田冠玉。官乾榮的父母老實敦厚,平日里做些小生意,日子倒也過得殷實,可官興祖年近半百,尚無子嗣,這可愁殺了善良的夫人田冠玉。田冠玉勸官興祖納妾,以傳官家香火,可官興祖不依,田冠玉只好親自出馬,暗地里物色小妾,她親自坐轎到了翁源縣尋找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孩,叫許梅足,田冠玉張羅著花重金把許梅足迎娶進了家門。
要知道,世上的女子都是醋罐子,哪里容得丈夫沾指別的女人?女人一旦發(fā)現(xiàn)丈夫有越軌行為,不大鬧三天三夜怎肯干休?當女人發(fā)現(xiàn)丈夫在外頭有小三時,不駁光小三的衣服出手痛打一番那才怪呢!可田冠玉的態(tài)度則截然相反,她親自上陣為丈夫?qū)ふ移恋男℃?,這是怎樣的一種善良?這是怎樣的一種胸懷?也許正是田冠玉的這種善良豁達,才使得丈夫?qū)P闹脴I(yè),才造就了一個偉大的家族。
當然啦,許梅足也并沒有辜負田冠玉的厚望,她一口氣為官興祖生了五個兒子,人稱官家“五虎”,其中,官乾榮便是官興祖的二兒子。官乾榮成年后,充分利用隘子豐富的林木資源,販賣到佛山、廣州等大城市,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富翁,緊接著,官乾榮斥巨資興建客家大圍樓,把自己的心血全部寄托在這項偉大的工程上。
當?shù)貍髡f,官乾榮之所以財力雄厚,是意外得到了一筆太平天國的軍餉。1860年,清軍重兵合圍天京,天京危急,洪秀全下令各地太平軍緊急馳援天京。有一支太平軍接到天王的命令后迅速行動,他們經(jīng)過隘子時,因為要匆匆趕路,便留下了十萬軍餉,暫時讓官乾榮代為保管,等他們勝利后再來取回,可是,這支部隊還沒有趕到遙遠的天京,天王洪秀全已經(jīng)病死,天京也被清軍攻破,太平天國已經(jīng)覆滅。有人說,這支軍隊被清軍剿滅,全部戰(zhàn)死在半路上。官乾榮撿了個便宜不聲不響,便有十萬軍餉進了腰包發(fā)了個橫財,這些傳說更加增添了客家大圍幾份神秘的色彩。
一百多年過去了,古老的客家大圍樓依舊守著那一片青山碧水,從早到晚,客家大圍迎來了一撥又一撥的游客??图掖髧鷺情T前的鵝卵石被風雨打磨得異常光滑。一只只悠然自得的農(nóng)家土雞,它們撲閃著翅膀在鵝卵石上覓食,愜意地享受著充滿溫情的陽光……
三、沈所紅圍樓
沈所鎮(zhèn)有一座圍樓,名叫“奠安樓”。圍樓高五層約十五米,圍樓四周呈圓角形,磚木結(jié)構(gòu),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已有百年的歷史。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奠安樓曾經(jīng)擁有過一段光榮的革命歷史,當?shù)乩习傩战o它起了一個響當當?shù)拿帧t圍!
紅圍是一個鵝卵石壘成的世界,地面由一塊塊鵝卵石鋪成,整整齊齊,紅圍的墻體,除了墻角用青石板、青磚徹成外,幾乎全是用一塊塊鵝卵石徹成,一層層,一圈圈,直通墻頂,構(gòu)筑了一項驚人的恢宏工程。百十年來,歷經(jīng)風霜雨雪,紅圍見證了歲月的滄桑變化,墻壁上留下了褐紅色的鮮明特征,顯得古老而蒼涼。
紅圍正門上方綴滿了一簇簇茂盛的饅頭藤,恰如紅圍頭頂上的花環(huán),裝扮著紅圍,饅頭藤又似一塊綠頭巾,緊裏著高高的墻壁,給紅圍平添了幾分嫵媚。饅頭藤下掛著的一顆顆密密麻麻的饅頭果,猶如一顆顆泛黃閃亮的珍珠,眨著眼睛,點綴著綠頭巾。饅頭果與褐紅色的高墻交輝相映、相得益彰。
站在圍樓的大門前,仰視高墻上的饅頭果,一陣秋風吹過,我忽然聽見幾聲撲撲的響聲,原來高墻下掉落數(shù)個饅頭果,再仔細一瞧,咦,地面上已經(jīng)散落一層果子,那些果子呈綠色或黃色,略比李子果實大些。
紅圍的鐵門已經(jīng)上鎖,鐵門通體黑色,銹跡斑斑。透過兩扇鐵門的門縫往里一瞧,那一道道鵝卵石徹成的殘墻斷壁歷歷在目清晰可見。
站在紅圍前觀賞了一會,便從東向西沿著圍樓逛了一圈。紅圍四周的高墻上長著一棵棵小樹苗,它們屹立在高墻之頂迎著秋風,似乎很是得意,不停地輕輕揺曵著。偶爾,一兩只鳥兒飛過長空,停歇在墻頂?shù)男渖?,發(fā)出幾聲嘹亮的啼鳴;偶見一兩只黑白蝴蝶輕揺雙翼,沿著高墻上下飛舞,然后沒入濃密的饅頭藤中,過了好一會兒,才見它們振翅飛向別處。
誰也想像不到,這座古舊的圍樓,在民主革命時期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經(jīng)有過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曾是中共廣東省委駐地,是一塊神秘的紅色革命堡壘,在始興乃至廣東革命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曾經(jīng)發(fā)揮過巨大的作用。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軍為了封鎖中國的海上交通線,配合武漢會戰(zhàn),于1938年10月,日軍從水路大亞灣登陸,一路猛攻,廣州淪陷,中共廣東省委秘密遷往韶關(guān)。1939年,中共廣東省委從南雄再次遷到始興縣城東門街曾誼勛家里。
1940年7月,中共廣東省委領(lǐng)導(dǎo)考慮到始興縣城處于鬧市,不便開展工作,決定悄悄遷入沈所紅圍。當時,紅圍地處偏僻的鄉(xiāng)村之地,加上沈所群眾覺悟較高,中共在這一帶的群眾基礎(chǔ)較好。考慮到這些有利因素,省委書記張文彬率領(lǐng)省委機關(guān)進駐紅圍秘密辦公。據(jù)史料記載,張文彬書記和機關(guān)人員住在四樓,省委電臺設(shè)在五樓。那段時期,經(jīng)常出入紅圍的還有省委組織部長李大林、青年部長吳華、婦女部長張越霞等同志。
在那段白色恐怖、腥風血雨的歲月里,廣東省委克服了許多想像不到的困難有效地組織并開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動,做出過許多重大決策。在黑沉沉的夜里,一陣陣滴滴答答的發(fā)報聲響個不停,一條條指令越出高大的紅圍,一道道電波劃過漆黑的星空,飛向廣袤的南粵大地……沈所紅圍,成了中共廣東省委運籌帷幕、決勝千里之外的革命堡壘。
不幸的是,1945年2月1日,日軍攻占始興縣城,始興淪陷。當日軍發(fā)現(xiàn)紅圍是中共的重要秘密革命據(jù)點后惱羞成怒,于2月15日闖進紅圍,放了一把熊熊大火,焚燒了紅圍。兇慘的日軍雖然焚燒了紅圍,卻不能挽救其敗亡的命運。僅半年之后,在中國軍隊及反法西斯聯(lián)盟的強大反攻下,日本不得不豎起白旗,宣布投降。中國人民終于迎來了八年抗戰(zhàn)的偉大勝利!
為了紀念紅圍那段火紅的革命歷經(jīng),紅圍得到政府修繕,開辟為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里定期展出當年共產(chǎn)黨革命活動的珍貴圖片,成為青少年學(xué)生接受革命教育的理想場所。隨著始興旅游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如今的紅圍又成為一處別樣的紅色景觀,吸引了絡(luò)繹不絕的外地游客前來觀瞻。
站在圍樓大門前仰視著高墻,不得不驚嘆始興客家人高超的建筑技藝;回顧那段烽火連天的紅色故事,心中不由自主地騰生起一股股崇高的敬意。
四、八一圍樓
沈所鎮(zhèn)八一圍樓位于八一村,此圍樓坐南朝北,呈正方形,高四層,圍樓已被毀嚴重毀壞,僅剩四墻。八一圍樓前兩口池塘,池塘的水面上浮著一層綠色浮萍隨風漂蕩,圍樓四周修竹林立相互掩映。圍樓的西北角裂開了一個大口子,一米厚的墻基犬牙交錯裸露在外,圍樓內(nèi)長滿了樹木和芭蕉,一片荒涼,圍樓墻頂上披了一層厚厚的饅頭藤,藤上掛滿了一個個黃熟的野饅頭。
西邊圍樓旁的矮屋里住著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我主動與老人搭話,得知他姓陳,陳老伯穿一件白色背心,手里端著一只茶杯倚著木門,我請陳老拍講述有關(guān)圍樓的故事。
陳老伯沉重地嘆了一口氣,緩緩講起了七十多年前的那一段往事:一九四五年,國民黨軍隊調(diào)集重兵,突然包圍了沈所外營村。沒有來得及撤退的游擊隊指揮員郭招信組織上百村民和三十多名游擊隊員迅速撤入村中的圍樓內(nèi),緊閉大鐵門,登上圍樓,與敵人交火。雙方激戰(zhàn)了兩天兩夜,國民黨軍隊始終無法靠近圍樓。第三天,國民黨反動派利用圍樓外的閑屋作掩護,暗中挖地道直通圍樓的墻角下,堆放了數(shù)百斤的烈性炸藥,把一米厚的圍墻炸開一條長長的口子。圍樓被攻破后,游擊隊兵少勢弱,漸漸抵敵不住。在激戰(zhàn)中,郭招信在熊熊的大火中高呼口號,最后壯烈犧牲。游擊隊員陳大福、劉茂名寧死不屈,把槍丟進圍樓水井里,以身殉國。兇殘的國民黨軍隊在外營村瘋狂殺死游擊隊戰(zhàn)士、村民一百一十二多人,放火燒毀房屋一百多間,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外營慘案”!
我站在圍樓下,仰視高高的圍墻,低頭陷入了沉思:八一圍樓曾經(jīng)有過一段悲壯的往事,它的圍墻雖然被燒塌,圍樓內(nèi)的房屋也被大火徹底焚燒,可是,在白色恐怖的烽火年代,先烈們并沒有屈從反動派的統(tǒng)治,他們拿起刀槍大義凜然,把生死置之度外,向邪惡猛烈開火,終于迎來了光明迎來了勝利,他們的生靈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
有一兩只鳥兒飛上圍樓之頂,落在的密密的藤蔓枝上,鳴叫一兩聲,然后在那里覓食,圍樓前的池塘里,一群鴨子在水中輕輕地嬉著水。
……
始興圍樓遍布,不可勝數(shù),羅壩長圍、都亨土圍、石下圍樓……一座座圍樓,或大或小,以正方形或長方形居多,取“方方正正,堂堂正正”之意,這正應(yīng)了客家人求穩(wěn)的待人處事原則。每一座圍樓的背后,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始興圍樓是一道道永恒的豐碑,它記錄了始興先人的艱辛與輝煌,見證了那一段段動蕩的歷史風煙,它是始興人挺直的脊梁,是客家人壯碩的身軀!
在過往的歲月里,始興圍樓一度被冷落被無情地遺忘,有的古老圍樓在崩塌,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隨著開放意識的加強,始興人逐漸認識到,原來傲立村寨的古老圍樓是祖先留下的一筆巨大財富。于是,政府適時作出了一系列大動作,認證登記圍樓,撥款修繕圍樓,在保護圍樓原有設(shè)施的情況下,可以領(lǐng)養(yǎng)保護,可以開發(fā)利用。喜訊傳來,始興人歡呼雀躍、奔走相告。
始興圍樓,終于迎來了生意盎然的春天!
聽說有一位叫尹福龍的白領(lǐng),在深圳一家銀行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走進始興,立即被始興古色古香的圍樓迷住,崇尚旅游的他毅然提前退休,在始興大山深處認領(lǐng)了一座廖屋圍樓。尹福龍花了三年時間把圍樓修繕一新,購買了一批明清家具,當起了真正的樓主,過上了陶淵明般清靜悠閑的農(nóng)家生活。
寂寂空山,鳥聲清脆;幽幽圍樓,隔世皇宮。我極羨慕尹福龍先生激流勇退轉(zhuǎn)身撲進山野的勇氣,我真想效仿尹先生做一回自由王國的主人,可我哪能拋下滿身的俗務(wù)?只好等到退休后再到鄉(xiāng)間覓一座小圍樓,與圍樓朝夕相處,精心地呵護著圍樓。我憧憬著,每天登上樓頂,觀紅日東升,聽松濤陣陣;或煮一壺山泉,邀三五知己,縱論古今;或小酌數(shù)杯,趁著酒興,在唐詩宋詞的氤氳中,輕吟淺唱;或抖開一本厚重的史書,穿過歷史的煙云,追尋先賢的足音,在文字的世界里縱橫馳騁……人生如此,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