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在线观看无码h_97无码在线观看啊嗯_看中国一级精品毛片_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无码视频

今天是:  

好花豈計開遲早,愛國原無論后先

  當我們來到素有“廣東小九寨溝”之譽的始興縣深渡水瑤族鄉(xiāng),青山綠水,景色秀麗,風光旖旎,一路風景一路詩,不愧為韶關市力推的“九齡故里,百里畫廊”旅游線路之一。

  行至深渡水橫嶺村良塘(又稱塘里灣),陡然發(fā)現路邊一座圍樓高高聳立,圍樓前面,一座亭子琉璃黃瓦,四角對翹,石楣上題著六個大字:張顯岐紀念亭。

  張顯岐,何人也?

  他正是當地人氏,出生于1900年9月,逝世于1993年1月,生前為廣東省政協(xié)常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民革廣東省委常委,廣東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

  撫摸著青白色的石柱,瞻仰著張顯岐紀念亭碑文,我仿佛走進了將軍戎馬倥傯、愛國為民的傳奇人生……

(一)

  始興地處南嶺山脈南麓,居北江上游、湞江中游地帶,扼粵贛交通要沖,建制于三國吳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春,為粵北第一古邑。始興人杰地靈,物阜民豐,孕育了唐朝賢相張九齡、明朝吏部尚書譚大初、民國抗日名將張發(fā)奎等名人。

  張顯岐正是張九齡的四十一代后裔,從小就聽聞著九齡公的少年逸事、為官政績、道德風度、精彩詩文長大,自豪之際,深為仰慕,立志要師法九齡公,致仕為民,為家族爭光,為后世景仰。

  張顯岐9歲就在村里蒙館讀書,13歲轉入秀才主教的專館學習四書五經,15歲來到縣城讀書,后于1922年就讀縣立第一中學。

  當時的中國,一盤散沙,兵荒馬亂。孫中山第二次在廣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就任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tǒng),正出師北伐,欲統(tǒng)一中國。

  不料,陳炯明忽然生變,發(fā)動武裝叛亂,孫中山三名貼身警衛(wèi)之一、時任總統(tǒng)府警衛(wèi)團營長的張發(fā)奎在粵北交戰(zhàn)中與北伐軍失去聯絡,又不肯受降,遂率部退回老家始興,在山區(qū)堅守了大半年。

  張發(fā)奎是始興清化人,也是張九齡的四十一代后裔。此事傳來,全縣為之震動。張顯岐聽說后,從此對軍人十分敬佩,蓄志從戎。1926年2月,他考入廣州三民主義教員養(yǎng)成所,結業(yè)后介紹到英德縣任宣傳員兼文書。

  張顯岐還是想當軍人,幾個月后,又辭職回到省城,終于在1927年3月考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工程教導隊,成為了一名通信兵。1928年3月被保送到赫赫有名的黃埔軍校,畢業(yè)后先后擔任參謀幕僚、軍校戰(zhàn)術教官,主要負責參謀部通信工作、部隊教育訓練等,直到中國人民全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

  國難當頭,匹夫有責,何況天職是保家衛(wèi)國的軍人乎?1937年11月,張顯岐隨軍奔赴江浙,先后守備蘇州、江陰、無錫等地,最后于12月7日奉令守備南京光華門,盡管輪番受到敵人飛機、大炮的集中轟擊,城墻數處被毀,日軍用竹梯爬城,猖狂進犯,但是,張顯岐等人毫不畏懼,英勇殺敵,苦戰(zhàn)多時,終退敵軍。

  張顯岐等人據守一周,反復殲滅沖入光華門附近的敵軍,然而,由于敵我懸殊,傷亡慘重,最后不得不奉令向太平門突圍,期間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目睹了逃亡途中的各種人間慘劇,可謂刻骨銘心,悲痛難忘。

  南京突圍后,張顯岐先后擔任參謀部處長、參謀長、教育長、師長等職,轉戰(zhàn)南北,參加了徐州會戰(zhàn)、桂柳會戰(zhàn)、南寧戰(zhàn)役、昆侖戰(zhàn)役等,直到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張顯岐率領第131師開赴粵中區(qū),執(zhí)行“受降任務”。駐扎番禺市橋時,當地大漢奸李輔群被捉獲,欲賄賂100萬港元請求釋放,張顯岐嚴辭拒絕,堅決遣送廣州行營發(fā)落。

  抗戰(zhàn)結束后,張顯岐奉調北上山東沂蒙山區(qū),尚未到達,又被安排到南京中央軍官訓練團參加訓練,1947年5月結業(yè)后,調任為國防部部員,離開了作戰(zhàn)部隊。

  閑時漫步憶沙場,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抗日戰(zhàn)爭是張顯岐人生中真實參與的前線作戰(zhàn)經歷,值此國家民族危難之際,張顯岐奔赴各地,參加戰(zhàn)斗,抵御日寇,在遍地廢墟中目睹了戰(zhàn)爭帶給人類的種種慘痛遭遇,在槍林彈雨中見證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英勇無畏,在南征北戰(zhàn)中見證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撥的偉大精神。

  每當想起這些,張顯岐就倍加痛恨軍國主義帶給人類的傷害,更加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給張顯岐頒發(fā)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下馬滄海頭,磨洗刀上血。翻思殺敵時,奮勇肝膽熱。丈夫身許國,此心久已決。生當樹功勛,死當立忠節(jié)”(明代陳汝言)。我想,那塊金燦燦的紀念章,正是黨和人民對張顯岐抗戰(zhàn)功勛的充分肯定,也是張顯岐戎馬一生的最佳榮譽。

(二)

  “抗倭八載戀戰(zhàn)沙場天酧壽,跟黨終生諍言議政眾頌賢”。

  這是張顯岐紀念亭石柱上的一副對聯,也是張顯岐一生的真實寫照。

  張顯岐任職國防部期間,適逢內戰(zhàn)爆發(fā),此時的他身處軍事機關核心,對國民黨政府機關的腐敗丑惡,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認識,耳聞目睹了不少掌握特權的政府官吏、豪門顯要勾結世商大賈,利用職權和官僚資本,大發(fā)國難財,囤積居奇,走私漏稅,無所不為。生活上更是腐化墮落,驕奢淫逸,紙醉金迷,正所謂“前方流血,后方流油”。

  政府的腐敗無能,讓張顯岐對國民黨非常失望。得知軍隊在內戰(zhàn)中的節(jié)節(jié)失敗,更是讓張顯岐對國民黨心灰意冷。1948年1月,他獲悉在香港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宋慶齡為名譽主席,李濟深為主席,并提出了“推翻賣國獨裁政權,實現中國獨立、民主與和平”。李濟深是張顯岐初出茅廬的上司,張顯岐為此在思想上深受啟發(fā)和鼓舞,于是主動與民革廣東負責人陳汝棠取得聯系,越發(fā)堅定了“棄暗投明”的決心,開始積極謀劃策反起義的活動。

  為了方便開展策反工作,張顯岐借口托病,要求辭職返粵,1948年11月,被派回廣東任粵中師管區(qū)司令,后任64軍副軍長,他開始利用工作關系,不斷接觸舊部和同鄉(xiāng),從事策反活動。

  期間,張顯岐先后策動過國民黨海南64軍131師張其中部(因海南解放提前,部分兵團起義)、廣州粵中師管區(qū)部隊,以及粵北各縣地方團隊武裝起義,當中,由于同鄉(xiāng)關系及其它因素,策劃始興縣長饒紀綿起義的活動,規(guī)模較大,影響較廣,效果很好,可謂最為成功。

  饒紀綿是始興人,1947年3月起擔任縣長,幾年來,看到國民黨已經風雨飄搖,眾叛親離,他內心十分苦悶,先后5次具報省政府,請求辭職,均遭拒絕。讓他彷徨不安,無所適從。

  末路逢知己,腹饑飛來食。饒紀綿幸運的遇到了人生中的貴人——張顯岐。張顯岐及時找他約談,策動他棄暗投明,組織起義。

  饒紀綿在張顯岐的安排和聯系下,主動與中共始興縣委領導下的地方游擊部隊聯系,密謀策劃起義事宜,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和行動,最終設了一場鴻門宴,一網打盡敵人的頭目,先后殲滅國民黨駐軍、援軍兩個團,率先在粵北實現通電起義,投奔革命隊伍,回到人民的懷抱。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孫中山)。其時,中國共產黨倡導民主,打倒獨裁,解放中國,救國家于危難,救人民于水火。正是民心所向,人皆系之。而張顯岐認清形勢,棄暗投明,開展反蔣斗爭,密切配合人民解放戰(zhàn)爭,成功組織策反多件起義活動,正好用人生中最精彩的經歷詮釋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

  “半生戎旅肇始黃埔貴有民族大義,全心參政功成桑榆長留晚節(jié)清香”。張顯岐跟隨中國共產黨后,積極為國為民工作,尤其是為了祖國統(tǒng)一事業(yè),做了許多工作,直至90高齡才離休賦閑。他的人生經歷,富有傳奇色彩,曾師出黃埔軍校,曾浴血沙場,抵抗日寇,也曾退居國民黨后方,與人民為敵。然而,識時務者為俊杰,他赤誠愛國、審時度勢、深明大義,最終走向了愛國為民、晚節(jié)留香的道路。

  “好花豈計開遲早,愛國原無論后先”,這是張顯岐詩作《賞菊懷臺灣舊人》的一聯。我覺得這既是他對自身經歷的深刻體會,也是對中華兒女的誠心建議。

  當前,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全球華人的最大公約數。

  四海同心,振興中華。衷心希望海內外中華兒女能夠像張顯岐所寫的詩一樣,不分大小,不論先后,緊密團結,熱愛中國,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fā)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