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
元月,架設了羅壩至縣城17公里木桿輸線路,并開始向農村供電。
4月,中央工作組醫(yī)務人員到始興下鄉(xiāng)建立醫(yī)療站。
5月4日,馬市、始興、頓崗、沈所、清化、羅壩等管理區(qū)調整為人民公社,成立石人嶂鎢礦公社、澄江林業(yè)公社、劉家山林場和膽源畜牧場,并于6月13日開始辦公。
8月,縣人民委員會發(fā)放救濟款2.5萬元,解決糧油緊缺、水腫病嚴重、非正常死亡人多等問題。同時地委副書記鄭群、常委成家英、監(jiān)委書記鄧振華、專署公安處長張樂民率工作組100多人,會同中央工作組、縣委工作組對始興大躍進中的情況和問題進行調查處理。
10月3日,地委決定始興、南雄兩縣恢復原建制,15日正式分縣辦公,成家英任縣委第一書記。
11月16日至19日,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與會代表151人。選舉溫茂春為縣長。
12月2日,開展以糾正“共產風”為中心的整風運動。處理“始興事件”中的一些違法亂紀干部。
1961年
6月2日,大雨連綿,降雨量220毫米,縣城洪水位達102.57毫米,受浸村莊129個,3006戶,受淹稻田3.7899萬畝,倒塌房屋688間,死亡5人,損失總值150萬元。事后,縣委、縣政府組織干部1000多名下鄉(xiāng)投入抗洪和善后工作。
8月12日,縣府決定撥專款重建上圍街。
10月19日上午,頓崗公社周所小學組織學生上山砍柴,在橫嶺松樹壩渡河時,因渡船超載沉船,淹死學生22人,教師1人,群眾1人。
10月20日至11月1日,中共始興縣第二次黨代會召開,出席代表295名。
12月14日,省文化工作隊和始興文化館在始興縣城郊白石坪發(fā)現(xiàn)一處戰(zhàn)國時代遺址,挖出鐵斧一把,長14.3厘米,寬6厘米,厚3.5厘米,方銎帶稅刃,是我省第一次挖掘出的古代鐵器。
12月18日至22日,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召開,與會代表179人。
是年,縣組織168名醫(yī)務人員下鄉(xiāng)對水腫、干瘦、小兒營養(yǎng)不良、子宮脫垂四種疾病的2070人進行普醫(yī)普治。
1962年
11月27日,重點水利工程揭下水庫、豐收陂、尖背水庫、河角水庫、沈所仙人水圳開始整修。
司前至隘子15公里,建成通車。至此,始興至隘子全線(即俗稱清化公路)通車。
1963年
2月14日上午,馬卵坑石灰窯在開窯出石灰時,因窯廠崩塌燒死9人,灼傷10人,
6月,陳忠任縣委書記。蔣玉彬任縣長。
6月26日,以城南公社為試點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至11月結束。
8月,大旱,受旱面積5.883萬畝,其中減產2.03萬畝,失收3500畝。
9月4日至8日,,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到會代表156人。
1964年
1月30日,全縣城鄉(xiāng)開始計劃生育和晚婚晚育宣傳教育。
2月,長春電影制片廠以縣內的名勝地為背景拍攝故事影片《獨立大隊》。
5月17日,開展第二次人口普查,至8月底結束,全縣有12.8046萬人。
6月14日至20日,降雨523.3毫米,水稻受浸面積3.21萬畝。
7月9日,始興縣79歲的剪紙老藝人李福群創(chuàng)作的《雀鹿蜂猴》等作品,被選送參加省民間剪紙藝術展覽會展覽。
8月24日,縣委書記陳忠、副書記張志新等260多人,開赴曲江縣長壩公社開展清政治、清經(jīng)濟、清組織、清思想的“四清運動”,至1965年7月15日結束回縣。
9月27日,以頓崗公社為“小四清運動”試點。
1965年
7月31日,縣勞動大學在玲瓏巖開辦。
7月,開始興建隘子墟至龍斗輋公路,全長18公里。
8月21日,縣成立四清工作團,各公社及直屬機關成立分團,全縣開展“大四清”運動。在“大四清運動”中受處理的干部有298名。
10月,涼口引水工程開工興建。
1966年
4月,涼口引水工程竣工。
9月,紅衛(wèi)兵開始破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破四舊”活動。
10月,城鎮(zhèn)公社改為紅旗鎮(zhèn)。
11月25日,縣成立革命學生串連接待委員會,下設接待站。紅衛(wèi)兵開始大串連,中小學相繼停課。
12月4日下午7時,流田水庫工程發(fā)生塌方(300立方),壓死10人(5男5女),重傷11人。
1967年
1月19日,縣成立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
2月3日,縣“復課鬧革命”辦公室成立,停止大串連。
3月,縣委及其工作機構癱瘓,下屬各機關領導多被罷官奪權。
3月,開始興建“673”公路(司前至翁源)。
6月,實行軍事管制。
11月,豐收陂擴灌工程開工。
1968年
2月21日,縣革命委員會成立。軍代表胡興華任主任。
5月,縣城清理階級隊伍,有240人被掛黑牌游街,25人被迫害致死。
6月7日,縣革委會下設政工、生產、辦事、保衛(wèi)4個大組,統(tǒng)管全縣各項工作,
6月17日,縣革委會作出“關于實現(xiàn)革命化的規(guī)定”,要求各單位堅持天天讀、天天用、早請示、晚匯報的制度。
8月3日至10月10日,工人宣傳隊、貧下中農宣傳隊、學生糾察隊突擊清理階級隊伍,在全縣中小學教師874人中揪出150名教師為“階級敵人”。
8月,天子地黃江大橋興建。
9月,豐收陂工程竣工。
10月,創(chuàng)辦圍溪“五·七”干校,集中600名干部組成4個連,一邊勞動一邊學習、審查、批斗,并逐步解放一批干部。同時,下放一批城鎮(zhèn)居民到農村落戶。
冬,在農村搞生產大隊核算一片紅,再次刮“一平二調”共產風。
12月,全縣有118個生產大隊辦起了合作醫(yī)療,有“赤腳醫(yī)生”(即鄉(xiāng)村醫(yī)生、一般每大隊至少一名)160名。
冬,“673”公路竣工。
1969年
4月,司前、隘子、澄江、羅壩、沈所、頓崗、馬市等地安置廣州市下放知識青年1000名,韶關市280名。
12月4日至9日,中共始興縣第三次黨代會召開,與會代表509人。